目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4
(一)人才培养目标4
(二)学科专业设置4
(三)各专业在校生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5
(一)各专业师资队伍5
(二)本科主讲教师8
(三)教学经费投入9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9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9
(一)专业建设9
(二)课程建设9
(三)教材建设9
(四)实践教学10
(五)创新创业教育10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10
四、专业培养能力11
(一)培养目标11
(二)教学条件12
(三)人才培养12
五、质量保障体系12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12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12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12
六、学生学习效果14
(一)毕业与就业14
(二)学生交流情况14
(三)学生社会实践15
(四)学生学习成效15
七、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6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18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化学五个本科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可溯源至1988年在化学系化学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的有机化工方向,1992年招收化工工艺专科生,1996年招收化工工艺本科生,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化工工艺专业设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分析专业(1985年专科,1989年本科)设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分析方向),2008年又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设置为石油天然气、煤化工和工业分析三个方向。201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又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6年获陕西省名牌专业称号,2008年获陕西省特色专业,2010年获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7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培育点,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2012年设立,2013年开始招生。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2006年批准设立,2007年开始招生。
应用化学专业:2003年批准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
化学专业:1958年批准设立,是学院历史最悠久的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专业总体布局结构比较合理,5个本科专业涉及2个学科门类(理学和工学)及化工与制药、机械、化学3个一级学科。
(三)各专业在校生
化工学院现有25个班级,1114名在籍本科生(含延长学期22人),1084名在校本科生,4名本科生赴北京理工大学交流学习,4名本科生参军。师范生296人,占全日制本科生的26.96 %;非师范生802 人,占全日制本科生的73.04 %(各专业在校生的人数情况如表1)。
表1各专业学生人数一览表
年级 专业 |
能化 |
过控 |
化学 |
化工 |
应化 |
总数 |
16级 |
44 |
43 |
51 |
44 |
45 |
227 |
17级 |
43 |
41 |
53 |
34(1班) |
47 |
267 |
49(2班) |
18级 |
39 |
39 |
40(1班) |
39(1班) |
39 |
288 |
52(2班) |
40(2班) |
19级 |
38(1班) |
37 |
49(1班) |
53 |
40 |
302 |
38(2班) |
47(2班) |
延长学期 |
4 |
4 |
4 |
5 |
5 |
22 |
合计 |
206 |
164 |
296 |
264 |
176 |
1106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各专业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8人,生师比为14.08: 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6.41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2.56 %;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7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94.87 %。各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见表2-6。
表2化学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16 |
20.51 |
|
|
|
其中教授 |
5 |
31.25 |
|
|
其中副教授 |
8 |
50.00 |
|
|
其中讲师 |
3 |
18.75 |
|
|
其中助教 |
0 |
0 |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8 |
50.00 |
|
|
硕士 |
5 |
31.25 |
|
|
学士 |
3 |
18.75 |
|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2 |
12.50 |
|
|
36-45岁 |
9 |
56.25 |
|
|
46-55岁 |
3 |
18.75 |
|
|
56岁及以上 |
2 |
16.66 |
|
|
表3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15 |
19.23 |
|
|
|
其中教授 |
3 |
20.00 |
|
|
其中副教授 |
5 |
33.33 |
|
|
其中讲师 |
6 |
40.00 |
|
|
其中助教 |
1 |
6.67 |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11 |
73.33 |
|
|
硕士 |
3 |
20.00 |
|
|
学士 |
1 |
6.67 |
|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7 |
46.67 |
|
|
36-45岁 |
5 |
33.33 |
|
|
46-55岁 |
2 |
13.33 |
|
|
56岁及以上 |
1 |
6.67 |
|
|
表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12 |
15.38 |
1 |
100 |
|
其中教授 |
3 |
25.00 |
|
0 |
其中副教授 |
2 |
16.67 |
1 |
100 |
其中讲师 |
6 |
50.00 |
|
0 |
其中助教 |
1 |
8.33 |
|
0 |
最高学位 |
博士 |
3 |
25.00 |
|
|
硕士 |
9 |
75.00 |
|
|
学士 |
0 |
0 |
|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5 |
41.67 |
|
|
36-45岁 |
4 |
33.33 |
|
|
46-55岁 |
3 |
25.00 |
|
|
56岁及以上 |
0 |
0 |
|
|
表5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13 |
16.67 |
|
|
|
其中教授 |
4 |
30.77 |
|
|
|
|
|
|
|
其中副教授 |
1 |
7.68 |
|
|
其中讲师 |
9 |
69.23 |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3 |
20.07 |
|
|
硕士 |
10 |
20.08 |
|
|
学士 |
0 |
76.92 |
|
|
无学位 |
0 |
0 |
|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5 |
38.46 |
|
|
36-45岁 |
5 |
38.46 |
|
|
46-55岁 |
2 |
15.39 |
|
|
56岁及以上 |
1 |
7.69 |
|
|
表6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
专任教师 |
外聘教师 |
数量 |
比例(%) |
数量 |
比例(%) |
总计 |
22 |
28.20 |
|
|
|
其中教授 |
5 |
22.73 |
|
|
其中副教授 |
4 |
18.18 |
|
|
其中讲师 |
13 |
59.09 |
|
|
最高学位 |
博士 |
18 |
81.82 |
|
|
硕士 |
4 |
18.18 |
|
|
学士 |
0 |
0 |
|
|
无学位 |
0 |
0 |
|
|
年龄 |
35岁及以下 |
13 |
59.09 |
|
|
36-45岁 |
4 |
18.18 |
|
|
46-55岁 |
4 |
18.18 |
|
|
56岁及以上 |
1 |
4.55 |
|
|
(二)本科主讲教师
本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01,占总课程门数 (145)的69.66%;课程门次数为190,占开课总门次(300)的63.33% 。其中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48,占总课程门数的33.1%;课程门次数为59,占开课总门次的19.67%。其中副教授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53,占总课程门数的36.55%;课程门次数为131,占开课总门次的44.67%。
承担本科教学的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有20人,以我院具有教授职称教师20人计,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比例为100 %。
(三)教学经费投入
本科实验经费支出为24.2038万元,本科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支出为39.317万元。生均实验经费为223.28元,生均实习(见习)经费为841.91元。
(四)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
1、教学用房
学院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7676 m2,其中实验室面积4076 m2,科研用房面积2640 m2,辅助用房和行政办公用房960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7.08(m2/生),生均实验室面积3.76(m2/生)。
2、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院现有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524台(套),合计总值5945.09万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实验仪器设备90台(套),总值4083.40万元,按本科在校生1084人计算,本科生均实验仪器设备值3.77万元。
学院有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院专业带头人总人数为5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所占比例为40 %;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化学专业获批陕西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并继续培育、申报国家级一流专业,培育应用化学专业申报省级一流专业;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班、化学卓越教师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准备提交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
(二)课程建设
立项建设课堂教学改革“金课”三门,其中《无机化学》和《现代化工导论》为混合式金课,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为线下金课。
(三)教材建设
崔华莉等主编《基础化学实验》,中国原子能出版社;曹振恒等主编《化工原理学习指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四)实践教学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46门。
学院有实验技术人员13人,具有高级职称2人,所占比例为15.3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10人,所占比例为76.92%。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本学年共提供了270个选题供学生选做毕业设计(论文)。我院共有60名教师参与了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数36人,比例约占62%。平均每位教师指导学生人数为3.8人。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学院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647人次。
(五)创新创业教育
本学年,继续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教学专项培训,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
对标国标及专业认证要求继续完善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深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加强课程群和师资队伍建设;2019-2020学期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全院开展线上教学,所有理论课与部分实验课进行网络授课,教师们根据课程特点选用雨课堂、超星、腾讯会议、腾讯课堂、QQ语音、智慧树、中国大学MOOC、钉钉、优慕课、微信群、班级小管家等在线工具开展教学;课程在线教学中视频、语音等直播占到了95%以上,其中使用雨课堂平台的课程占46.15%,使用腾讯课堂平台占15.38%,使用优慕课平台占10.26%,其余课程采用了学习通、超星、中国大学MOOC、腾讯会议、钉钉、斗鱼直播、QQ语音、微信群等平台;为提高在线教学效果,教师们积极进行线上课堂教学改革,引入抗疫先进事迹等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爱国、学习热情,组织多种线上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度,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本学年获批校级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项、资政育人项目3项;学院组织了延安大学2020年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教授风采组”和青年组的预赛,推荐5名教师参加学校比赛。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培养目标
1.化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能在化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及其他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立足陕北,面向西部乃至全国,能在化工、能源、制药、轻工等领域从事与化工相关的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置运行、安全环保、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主要立足国家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面向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大化工行业,具有扎实能源化工及相关领域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自我提升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能在能源、化工、材料、冶金、制药、轻工、信息、生物工程、环保、食品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装置运行、化学品营销与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技术推广、安全环保、工业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应用化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文化素养、身体素养及延安精神特质,系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学、化工、环保、医药、能源、外贸、公安、消防、卫生、商检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等相关领域从事化学研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富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环保、制药、食品及机械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运行管理、项目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践行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条件
现有教学经费的投入,教学用房、实验室等教学设施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具体见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三)人才培养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社会需求及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的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管理与服务
发挥本科教育教学主体作用,加强学院教学管理,院长带头、分管副院长具体实施、各系紧密配合。
学院教学管理人员9人(分管教学副院长1人、教学秘书1人、正副系主任5名,实验秘书1人、教务员1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所占比例为70%;硕士及以上学位8人,所占比例为88.89%。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管理与服务意识强,从课程分配、课表编排、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等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有力保障了学院各项本科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为教师的教学和进修培训与学生的学习、学籍管理和各类选拔、推荐做好服务。
近年来,学院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在人员编制、管理人员职数、岗位设置、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培训工作。
(二)学生管理与服务
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学院有专职学生辅导员6人,兼职班主任1人,本科生在校生共计1084人,学生与专职辅导员的比例为1:181。具有高级职称的0人,所占比例为0.00 %,具有中级职称的5人,所占比例为83 %。具有在读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人,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为100 %。
健全奖助资助育人体系。全年资助方面共1300人次,其中建档立卡112人,特别困难78人、一般贫困233人,生活补助421人,价格补贴504人,受助金额达1792460元;奖励方面共计152人次,其中获得国家奖学金2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2人,三好学生67人,单项奖学金7人,优秀学生干部22人,“文明宿舍”的称号8个,徐特立奖学金2人,获奖金额达391000元。
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学院配备兼职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1名,学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之比为1084:1。2019年心理普测356人,心理健康咨询38人次,面谈27人,危机追踪5人次。构建“院-班-舍”三级防预机制,充分发挥了朋辈志愿者、心理委员、宿舍信息员的互助优势,建立学院心理工作站,依托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针对重点群体,帮助学生规划学涯、时间管理、调整心态等。
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打造平安型、安居型、文化型公寓,通过举办“学生自主管理进宿舍”工作推进大会,开展教授博士进宿舍督导自主管理等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学风建设和舍风建设相渗透,鼓励同学们营造优良的舍风和学风,提升宿舍的文化品位和学术氛围。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
教学质量监控常规化、制度化,日常教学情况抽查与开学教学检查、中期教学检查和期末考风检查相结合,教学管理人员与教学督导分头进行。本学年学院有教学督导人员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所占比例为1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4人,所占比例为100%。
坚持听课制度,有以系为单位组织的集体听课评课活动,也有学院领导、督导和教师自行听课情况,同行、督导评教覆盖面36.51%,评教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93.92%,领导评教覆盖面为8.26%,评教结果为良好及以上的占96.12%。
同时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活动,评教学生评教覆盖面为100%,其中评教结果为良好以上的占100%。
六、学生学习效果
(一)毕业与就业
学院本学年总毕业人数238人,延长学期毕业22人,2020届本科生227人,实际毕业人数216人,毕业率为95.2%;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215人,学位授予率为99.5%。
截至2020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0.25%(表7)。
表7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毕业去向 |
本科生总人数 |
人数 |
百分比 |
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 |
238 |
108 |
45.39% |
签劳动合同形式就业 |
238 |
24 |
10.08% |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
238 |
10 |
4.20% |
科研助理 |
238 |
0 |
0% |
应征义务兵 |
238 |
1 |
0.4% |
国家基层项目 |
238 |
0 |
0% |
地方基层项目 |
238 |
0 |
0% |
自主创业 |
238 |
0 |
0% |
自由职业 |
238 |
1 |
0.4% |
升学 |
238 |
45 |
18.90% |
出国、出境 |
238 |
2 |
0% |
合计 |
238 |
191 |
80.25% |
(二)学生交流情况
国内交流情况:我院现共计8名学生赴北京理工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名单见表8。
国际交流:1名学生(过控17韩瑞清)赴美国交流;本学年由校国际处组织我院部分学生赴泰国交流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取消。
表8学生国内交流情况统计表
班级 |
学生姓名 |
化工18-1 |
张丹丹、和晓军 |
化工19 |
吴海霞 |
能化18 |
王元杰 |
(三)学生社会实践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学年寒暑假未安排集中社会实践,以学生自主联系社会实践为主。
(四)学生学习成效
1.就业与深造
截止2020年8月31日,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0.25 %;2020届本科毕业生考研率16.74 %(见表9)。
表9化工学院2020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统计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各专业学生人数(实际) |
各专业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 |
1 |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43 |
2 |
2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44 |
12 |
3 |
化学 |
51 |
12 |
4 |
能源化学工程 |
44 |
6 |
5 |
应用化学 |
45 |
6 |
合计 |
227 |
38 |
2. 创新教育成果
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6项;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卓然·风凯杯”第11届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三等奖4项,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西北赛区特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1项、校级金奖1项、校级铜奖5项,获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延安大学赛区初赛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7项,延安大学“不忘育人初心.抒写抗疫精神”艺术作品比赛校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3. 毕业生成就
建院以来,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80余名在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过博士后研究,200余名成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300余名成为西北特别是陕北能源化工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200余名成为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更多的人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力量。
七、特色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问题
以能源化工企业发展与行业对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陕西省关于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院自身的发展,不断优化制定符合行业发展与用人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新方案将创新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加大实践教育学时,促进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专业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教学全过程,将人才培养重心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使毕业生能适应石油化工、能源加工、精细化工、化工环保、无机化工、有机化工、教育等领域对创新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与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延长石油集团、陕西兴化集团公司、省化工设计院等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或把专业竞赛与毕业论文相结合,或依托教师科研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所需的智力支撑
主要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撑,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利用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平台,先后组织多名专业教师到陕西延长中煤榆林能源化学有限公司、榆林炼油厂、陕西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榆林学院实训中心、榆林凯越煤化有限公司参加实践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西北大学、青岛、北方民族大学、杭州、太原理工、华东理工等参加化工设计竞赛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同时,邀请高校、企业相关专家来院讲学,把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传授给教师和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灵感;每年安排青年教师、学生到共建基地实习(见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与基地单位的交流合作,增进双方互相了解和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以强化学生体验创新过程为抓手,加强创新实践载体的建设。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多样化的创新途径,引导学生体验创新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依托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加强实验教学管理,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以科研为先导,注意教学与科研、工程应用相结合,把教师有关科研、工程应用和先进实验手段尽快融入到实验教学中,不断更新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加强中心管理,建设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实验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必要的实验技能。
加强实习(见习)环节 选择条件好、实力雄厚的延安炼油厂、渭河煤化工、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作为专业实习(见习)基地,同时,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作为带队老师,负责实习(见习)工作。
参加教师科研课题 鼓励本科生到教师课题组,激发同学参与研究工作的热情,自觉主动地做好实验,学会从事研究的方法、技能,培养他们严谨的作风。将研究生和本科生结合组成课题组,对于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也是一种督促。一些比较出色的本科生不仅给项目组提出新的建议和思路,还能够给项目组成员之间带来良性竞争与互动,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分工合作并集思广益。通过这种模式,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水平,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高。
强化学科竞赛 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专业竞赛,带动大学生创新热情全面提升。
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激励学生积极申报项目,做好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评审工作。
参加课程设计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把好审题关,提高选题质量;全程规范化管理,培养严谨科研作风;整合资源,营造团队研究氛围。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影响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学院一直想方设法引进该类人才,但“双师型”教师的仍旧短缺,制约着工科专业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人才的培养质量,需继续加强工科专业“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培养并不断提高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1)把专业教师个人专业技能发展规划意向和教学需要相结合,通过系统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修、观摩、考取资格证,逐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经验,力争使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达到1/3以上;邀请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专业教师做专题辅导报告,或聘请其中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学院兼职,开阔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进行科研课题申报合作及联合指导本科生的长效合作机制,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有计划安排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邀请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指导;充分发挥系内教科组传帮带和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作用;积极探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新途径。
(二)专业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形势发展积极申报新专业,进一步加强现有专业建设。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整体进度非常缓慢,需要积极推进,加快自评报告的撰写提交和化工专业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认证需要的相关课程资料,保证认证顺利进行;同时启动化学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对照标准做好充分各项准备;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力度。
(三)高水平、高质量的质量工程项目数量仍然偏低
缺少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奖、教改项目、教改论文等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力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成果不突出。今后要在岗位考核与职称学科组评审条件中增加教学量化考核指标并提高赋分比例,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项目的建设水平。
(四)实验室管理仍需加强
实验室管理科学化、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力度不足,大型仪器设备预约和开放共享不足,开放实验室、仪器试剂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化学试剂领用制度不够完善。下一步需要整合学院大型仪器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设专人管理测试,为本科教学和教师科研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科学化管理水平,严格安全管理和试剂领用制度,特别要细化、完善易制毒试剂与危化品管理。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