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名称:化学
学科代码:0703
单位名称:延安大学
学位类型:学术学位
学位点层次:硕士
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延安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组织专家讨论,制定本学位授予标准。
第一部分 学科定位与发展目标
1. 学科定位
化学学科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通过丰富内涵与拓展外延提升化学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与国内学术地位。在延安大学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强特色、提水平的总体目标下,实施内涵建设基础上跨越式发展战略,促进学科水平明显提高,教学科研队伍的实力显著增强;“延安精神特质”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创造同类研究一流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
2. 发展目标
本学科以建设国内一流学科为目标,依托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延安市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教学科研团队,以“面向学科前沿,深入开展化学基础理论及其交叉学科研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推进产业化应用研究,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基础”为核心发展理念,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实现教学与科研融合,使一流的科研成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第二部分 学位申请条件
凡攻读本校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在规定年限内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其它要求完成的各项环节,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达到下述要求,经校学位评定委员审查合格者,可授予硕士学位。
1.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按规定完成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实践环节、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3.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取得一定数量和水平要求的与本学科、专业相关且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
4.无因违纪受到记过及以上处分或已解除相关处分。
第三部分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化学是实验和理论并重的学科,除掌握坚实宽广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合成、制备技能的培养和表征、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创新。系统地掌握某特定化学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具有简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能够使用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快速获取科研信息的能力和使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1. 知识结构:
(1)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从事化学科研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了解所在领域的前沿、新技术新进展,能熟练阅读本专业英文文献。
无机化学: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反应及相关化学理论的科学。硕士生应掌握随着化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先进实验技术特别是量子力学、谱学技术和计算机等在无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并能将宏观性质和反应与微观结构相联系,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了解无机化学新概念、新理论、新的合成研究方法。如在特殊或极端条件下的无机合成所获得的新化合物,结构测定和谱学方法的应用给出了新化合物的几何结构信息和电子结构信息;了解理论化学方法对无机化学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了解无机化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形成的元素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无机化学、固体无机化学、无机材料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等学科及其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和很多高新技术产业的密切联系;了解无机化学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
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确定物质在不同状态和演变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和时空分布的量测科学。硕士生应掌握现代分析化学以获取包括物质结构、形态在内的全面信息为目的,解决诸如微区、在线、在体或活体等特殊测定问题,并实现分析测试的自动化及智能化。掌握现代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由许多密切相关的分支学科交织而成的一个综合科学体系,它涉及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波谱分析、热分析、放射分析、微/纳分析、芯片分析、成像分析、表面和形态分析、生化分析、化学和生物传感器、联用技术、样品分离富集方法、化学计量学及化学信息学等分支学科。了解分析化学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及生命、环境、材料、资源、信息、医药等科学有广泛联系,与化学内部各分支学科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解分析化学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合成、性质、功能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硕士生应掌握有机合成化学、天然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及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有机材料化学、有机分析化学、应用有机化学等基础知识,掌握构成物质世界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分子中各原子间键合的本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能设计合成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分子;能利用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探索新颖、高效、实用的有机合成新方法,并能利用各种光谱技术进行光电磁性质、生物和药物活性、催化应用等多种性能研究与表征,并扩展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了解有机化学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和生命体系的宏观、微观规律。物理化学为化学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极大地扩充了化学研究领域。掌握以下知识体系内容:(1) 化学体系的宏观平衡性质:以热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为理论基础,研究宏观化学体系在气态、液态、固态、溶解态以及高分散状态的平衡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分支学科有化学热力学,溶液、胶体和表面化学等。(2) 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以量子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原子和分子的结构,物体的体相中原子和分子的空间结构、表面相的结构,以及结构与物性的规律性。属于这方面的分支学科有结构化学、量子化学、计算化学及理论化学等。(3)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研究由于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扰动而引起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过程的速率和变化机理。属于这方面的分支学科有催化原理、催化动力学、光化学、电化学、能源化学以及新型催化材料等。(4) 生命过程的化学性质:研究生命中发生的分子反应,对于发展基础科学和应用于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探索生命分子的对称性、不对称性与手性之间的规律及其化学生物信息学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化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例如,溶液理论与胶体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催化理论及其应用,功能纳米材料,电化学,能源化学,光化学和辐射化学,生物物理化学的研究等。
(2)掌握一定的人文如识
了解哲学,伦理,政治,社会等领域的知识。
2. 知识体系:
本学科课程体系设置如下所示,主要有: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公共课 |
1071911 |
英语1 |
36 |
2 |
1 |
考试 |
1071912 |
英语2 |
36 |
2 |
2 |
考试 |
1071913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考试 |
1071914 |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延安精神 |
18 |
1 |
1 |
考查 |
1071905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考试 |
基础课 |
07030001 |
材料化学 |
36 |
2 |
1 |
考试 |
07030002 |
波谱学 |
36 |
2 |
1 |
考试 |
07030003 |
现代仪器测试技术 |
36 |
2 |
1 |
考试 |
07030004 |
专业外语与科技论文写作 |
18 |
1 |
1 |
考试 |
专业必修课 |
无机 化学 |
07030005 |
高等无机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06 |
配位化学与晶体工程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07 |
超分子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分析化学 |
07030009 |
现代光谱分析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0 |
现代电分析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2 |
化学计量学 |
36 |
2 |
2 |
考试 |
物理化学 |
07030013 |
高等物理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4 |
催化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6 |
高等热力学 |
36 |
2 |
2 |
考试 |
有机化学 |
07030017 |
高等有机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8 |
有机合成化学 |
36 |
2 |
2 |
考试 |
07030019 |
功能有机材料 |
36 |
2 |
1 |
考试 |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 学术素养
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化学研究怀有浓厚的兴趣,具有献身化学科学事业的精神。
2. 学术道德
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自觉维护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辛勤劳动和学术贡献。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能够对学位论文和其他自主发表的科研成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 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必须具有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获得新知识和满足自己学习和科研需求,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
2. 科研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较为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设计并开展重复对照实验能力;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能力等。
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基本的科研训练,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以第一作者(含独立作者、通讯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至少1项(含学术论文、专著、授权发明专利等);
(2)获得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地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地厅级一等奖排名前四,二等奖排名前三,三等奖排名前二;省部级一等奖参与者,二等奖排名前五,三等奖排名前三;国家级奖励参与者);
(3)在国际或国家级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完成学术报告1次以上(含1次);
(4)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在读期间获批主持5万元以上科研项目(到账经费)。
以上所涉及知识产权成果必须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3. 实践能力
硕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和动手能力,应该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技术,包括对这些技术的原理、实验中使用的必要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对实验中的质量控制的良好的理解,使其对实验室的技术有足够的自信并拥有一定的技术竞争力,从而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不会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受到限制。
4. 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研究能力,而且还需具备撰写论文及学术成果交流的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 规范性要求
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形式应为研究论文为主,论文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论文题目:应当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题名语意未尽,可加副标题。
(2)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论文摘要重点概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语言力求精炼、准确,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
(3)前言或绪论:前言应对论文的背景及工作内容作简要的说明,要求言简意赅。
(4)正文部分: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不同学科专业和不同的选题可有不同的写作方式:可以是对一个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的详细描述、实验结果的说明与讨论等;也可以由基于同一研究目的、多篇已发表系列论文组成。
(5)结论:是学位论文最终和总体的结论,是整篇论文的归宿。应精炼、准确、完整。着重阐述作者研究的创造性成果及其在本研究领域中的意义,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6)参考文献: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期刊论文和图书资料等。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中所引用的顺序列于文末。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一般不应少于50篇。
2. 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取得创新成果和具备研究能力通常是衡量学位论文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对于本学科硕士生学位论文,要求通过考察学位论文是否让研究生受到全面系统的研究训练,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来考察论文质量。要从论文答辩中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考查。鼓励本学科硕士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3. 过程要求
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关键环节,直至学位论文答辩通过。
4. 语言文字与字数要求
学位论文应当用中文或英文进行撰写,采用中文的,除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简体中文撰写。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
5. 文字复制比检测要求
删除论文封面、原创性声明、使用授权声明、参考文献、附录及致谢后的学位论文主体部分,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后,文字复制比不超过20%。
五、其他事项
本标准未涉及事项,可按照《延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规定》及《延安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最新文件规定执行。